因為朋友的介紹,有了第一次在雜誌上發表文章機會。對於這篇文章我花了非常多的心力,規畫行程、安排時間、蒐集資料、文章寫作;當然,總是還有可以進步的地方,至少這次盡力了。這趟行程要謝謝我的好友郁文幫忙攝影,還幫忙我許多回台灣的一些大小事,我在台灣緊湊的行程也影響到他本來就不好的身體,跟著生病了。
謝謝孤獨星球的辜總編給了我這個機會刊登文章,也謝謝陳資深編輯花時間跟我討論,也給了我很多的指導。建益在參觀酒莊的第三天充當我的司機,還有其他參與行程的朋友們,讓這趟台灣葡萄酒莊巡禮更加的熱鬧完美。2015夏天在台灣短暫停留的時間,這趟旅程,在我心中留下很多漣漪。自己家鄉的土地不能不認識。
[wc_divider style=”dotted” line=”single” margin_top=”” margin_bottom=””]
四年前,我來到了法國,開始學習葡萄酒的相關知識,如今說到法國的葡萄酒產區,我已經可以將各項資訊倒背如流,但每每有人問起台灣的葡萄酒時,我的腦袋卻是一片空白。除了從有限的網路資訊,得到些許台灣酒莊的訊息外,我發現自己竟然對家鄉的葡萄酒產業一無所知,實在慚愧。今年夏天,我特地回了台灣一趟,號召朋友來趟葡萄酒莊發現之旅,想從葡萄酒的角度重新認識台灣。
「台灣有葡萄酒酒莊嗎?」不少聽說計劃的朋友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。其實台灣從四十多年前,就開始頗具規模地種植釀
酒葡萄了,1980 年代的種植面積更曾達到五千公頃之多。參訪過程中,同行朋友們心中深處對台灣葡萄酒的記憶漸漸浮現。一位朋友回憶起,小時候媽媽房間的化妝台上,總會放著一瓶「玫瑰紅葡萄酒」和一只喝清酒用的小杯子,穿著睡衣的媽媽總會在睡前喝一小杯,說這樣有益健康。這趟台灣葡萄酒莊之旅,突然讓我理解到,原來台灣的葡萄酒一直用如此低調的方式,默默存在於台灣人生活中,也默默編織著超越兩個世代的故事。
[wc_heading type=”h1″ title=”葡萄與火龍果的戰爭” text_align=”center”]
1953 年起,台灣菸酒公賣局開始推廣釀酒葡萄的種植,與農民進行契作,當時酒類商品是獨佔事業,收購價格良好,一公頃釀酒葡萄可以有八十萬元淨利,讓農民趨之若鶩,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在1980 年代達到高峰。參觀過程中,彰化二林鎮農會的員工講起這段歷史時還笑稱,「我可是葡萄養大的呢!」
聊天中我漸漸得知,原來當年面臨著加入WTO 的壓力、葡萄品質管理的問題等等,導致1996 年時,公賣局結束了和農民
的契作關係,偏偏與此同時,民間釀酒的權利並沒有及時開放,大批釀酒葡萄頓時變成沒人要的孩子。政府只好在結束契作之後,補助農民拔除葡萄樹,大片大片的釀酒葡萄就這樣漸漸消失。等到2002 年終於開放民間申請釀酒執照時,台灣的釀酒葡萄,只剩下不到五百公頃,不足全盛時期的十分之一。但是壞消息還沒結束,雖然開放民間釀酒初期,台灣的酒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但接下來十年間,又遇上品牌經營困難、釀酒技術不足的問題,加上法令尚不健全,有些酒莊在半路夭折,有些農民索性把葡萄園的棚架,直接拿來改種經濟價值較高的火龍果。釀酒葡萄消失的趨勢,便如此持續到了今日。
歷史故事聽到這裡,讓人不由得尋思,台灣的葡萄園難道就要從此消失了?台中大安區農會酒莊的員工卻堅定地告訴我「絕對不會」,除了火龍果價格已經開始出現崩盤現象外,更讓人振奮的是,台中外埔區樹生酒莊的「埔桃酒」,近兩年屢屢在國際賽事中摘金奪銀,讓台灣的葡萄酒大大揚眉吐氣,甚至還有人打算推動金香葡萄的復育計劃。
一間接著一間,我跑遍了台灣中部許多酒莊,聽莊主和葡萄農訴說箇中辛酸,也親眼見證到他們的努力。參觀之前,我一度擔心自己會不喜歡台灣葡萄酒的味道,結果不只是味蕾上有了意外收穫,也感受到令人懷念的台灣人情味。我知道自己從絕望當中,看到了冉冉上升的希望。
[wc_heading type=”h1″ title=”困難創造出類拔萃的葡萄酒” text_align=”center”]
對台灣葡萄酒產業來說,最大的挑戰在於「氣候」。島嶼溫暖潮濕,雖然一年可以收獲兩次,但潮濕的氣候讓葡萄在種植上面臨許多難題。舉凡病蟲害的防治、颱風導致葡萄「早產」、葡萄園的排水問題,在在考驗著每間酒莊。
但是換個角度思考,世界知名的法國釀酒顧問德尼.都博迪(Denis Dubourdieu)曾經說過,「正因為有困難的存在,才有出類拔萃的葡萄酒誕生。」例如法國的香檳產區,緯度偏高又屬於大陸性氣候,寒冷的氣候條件,讓該處的葡萄一直都有難以成熟的問題,採收下來的葡萄往往糖度不夠、滋味偏酸,當地酒農卻將這些缺點轉化成優點,以香檳氣泡酒的型態,開啟葡萄酒產業嶄新的一頁。
鏡頭拉回台灣, 由於北部和東部雨量偏高,台灣葡萄園集中在雨量相對較少的中部地區, 要拜訪酒莊, 往台中跟彰化去就對了。即便如此,相較於法國波爾多1,000mm 的平均年雨量,台灣中部1,800mm 的年雨量仍然偏高,讓台灣葡萄的種植策略也有所不同:除了使用比較抗病的歐美雜交種外,台灣的葡萄園會使用不同於歐美的棚架系統去引枝,讓葡萄遠離地面濕氣,也增加通風空間,進而減少病害發生。走進台灣的葡萄園,往往像走進一條美麗的長廊,別有一番風情韻味。
[wc_heading type=”h1″ title=”有限選擇中的希望” text_align=”center”]
在葡萄酒的世界中,釀酒葡萄可以粗分成三大類:歐洲種、美洲種和歐美雜交種。歐洲種像是常見的梅洛(Merlot)或是夏多內(Chardonnay),釀出來的葡萄酒有著細緻、多元的香氣和味道,只是容易受到病蟲害威脅,若是挪到溫暖的地方栽種,還會遇上枝葉生長過度茂盛,導致無法開花結果的問題。另一方面,美洲種較能抵抗病蟲害,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好,只是香氣常常太過強烈、顯著,細緻度不足。歐美雜交種,便是為了各取其利的解決辦法;不過要以雜交取得新的葡萄品種太花功夫,至少需要三十年的投入努力,而且屆時還不保證一定有傑出成果。
正因為育種如此不易,台灣目前主要使用的釀酒葡萄,多是日治時期就引進、通過時間考驗的歐美雜交種:白葡萄以..金香葡萄..為主,紅葡萄以..黑后葡萄..為主。近年來,在台中改良場的努力下,又多了台中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號的釀酒葡萄,但是這些新葡萄的使用仍不普及。
上述台灣常見的釀酒葡萄品種,都有個共通點:來自歐洲種的麝香葡萄(Muscat)血緣。金香葡萄更是繼承了麝香葡萄帶有蜂蜜、白花的芬芳。在地中海地區,麝香葡萄家族常被用來製作加烈酒,從西班牙、法國、義大利到希臘,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。加烈酒是一種讓葡萄發酵到一半,便加入烈酒終止發酵的作法;它不僅保有葡萄發酵後的香氣,也留下葡萄汁的鮮甜,我個人非常喜歡。在餐酒搭配上,加烈酒也是許多甜點的好搭檔。樹生酒莊屢屢得獎的埔桃酒,便是一支加烈酒。
由於台灣多數民眾偏好微甜的葡萄酒,許多台灣菜烹調時也會用糖來提味,因此甜而不膩的加烈酒,和台灣的風俗民情可
以說是完美搭配。我在樹生酒莊的加烈酒作法中,看到台灣葡萄酒的希望;至於走不甜路線的葡萄酒呢?彰化二林鎮的秉森酒莊,也給了我大大的驚喜。
酒莊介紹部分請看「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」 9月號/2015 第47期
樹生酒莊:從台灣走向國際
埔桃酒的故事
秉森酒莊:台灣最好的乾白酒
鵬群頂酒莊:一座露天葡萄博物館
雅育休閒農場:葡萄入菜的特色民宿
酒堡莊:葡萄樹下的美食饗宴